主辦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1. 培訓簡介
近年來,人腦連接組學已成為了當前國際神經科學領域最受關注的研究熱點和前沿方向之一。2012年12月底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將人腦連接組學列為2013年最為值得關注的6大科學領域之一。在人腦連接組學的基礎上,奧巴馬政府于近期提出了宏偉龐大的“腦活動繪圖”計劃,旨在進一步揭示神經元細胞及其環(huán)路的結構與功能。
目前,針對活體人腦的連接組學研究主要采用不同模態(tài)的神經成像技術(如腦電、腦磁、結構、功能和擴散磁共振成像以及近紅外光學成像等)。 基于這些神經影像技術的海量數據可用于提取活體人腦的全腦結構與功能連接模式,圖論方法則可進一步用于揭示這些腦網絡的組織形式及其拓撲性質。這種計算與分析框架可用于發(fā)育、老化及神經精神疾?。ㄈ绨柶澓D『途穹至寻Y等)的研究,能夠從系統(tǒng)的角度揭示人腦的工作機制以及腦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病理機制,更可能為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評價提供新的影像學標記。由此可見,基于多模態(tài)神經影像的人腦連接組研究具備巨大的科研價值和應用潛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該類研究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需要研究者具備多個學科的基礎背景知識,其具體實現則涉及諸多計算步驟,過程相對繁瑣,為部分研究者開展相關工作造成了一定困擾。
針對這一現狀,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特別開設“多模態(tài)神經影像與腦連接組學專題培訓班”,課程時間為5月23日- 5月25日。本次培訓班將立足于多模態(tài)神經影像技術,重點講授針對人腦連接組學的方法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培訓班授課導師均為當前國際復雜腦網絡研究領域的一流專家, 授課內容涵蓋從最基礎的磁共振成像原理、影像采集、數據處理到腦網絡構建和分析方法以及這些研究方法在認知神經科學和腦疾病的應用研究。課程中,我們將安排充足的研討答疑時間以便學員和導師交流互動,助教人員也會進行分步式的實習操作指導,力求為學員做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提供切實幫助。
此次培訓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醫(yī)院從事神經影像、認知神經科學和臨床研究的相關人員,相信大家一定會獲益匪淺。
誠摯歡迎您的參與,期盼在北京師范大學與您相聚!
(最新消息請隨時關注實驗室網站的相關通知)
2.授課教師簡介
賀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及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目前兼任山東大學、首都醫(yī)科大學、天津醫(yī)科大學等國內外10余所高校、醫(yī)院、省部級實驗室兼職教授、專家、學術委員等。2005年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至2007年在加拿大麥基爾(McGill)大學蒙特利爾神經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回國在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擔任“計算神經影像與人腦連接組”團隊學術帶頭人(PI)。先后主持和參加科技部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基金委創(chuàng)新群體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F任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客座副編輯)、《PLoS ONE》(學術編輯),《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副主編)和《Brain Connectivity》編委,美國阿爾茨海默病協(xié)會、荷蘭阿爾茨海默病協(xié)會、法國國家研究署、英國哈德溫博士人道研究基金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百人計劃等10余個國內外機構的基金評審專家,以及JAMA Psychiatry, PNAS, Am J Psychiatry, Ann Neurol, Brain, J Neurosci等40余個國際期刊論文評審人。在PNAS, Brain, Biol Psychiatry, J Neurosci等本領域主流期刊共發(fā)表SCI論文130篇,SCI總引用4000余次,H指數33。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3,排名第五)。帶領團隊開發(fā)腦網絡分析和可視化軟件包(Gretna, BrainNet Viewer)。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神經影像與人腦連接組學。
龔高浪,博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6年畢業(yè)于中科院自動化所,獲博士學位,2006-2010赴加拿大Alberta大學、Mcgill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至今在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榮獲scopus“青年科學之星”(生命領域),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主要從事基于結構與彌散磁共振神經影像的活體腦連接與腦網絡研究,已在本領域權威期刊(如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erebral Cortex, Neuroimage等 )發(fā)表SCI論文多篇,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發(fā)表論文已被SCI引用超過700次。已獲批軟件著作權3項(如PANDA軟件),發(fā)明專利1項。 現任PLoS ONE學術編輯(academic editor),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荷聯(lián)合科研主題(JSTP)項目評審專家,并擔任多個國際期刊審稿人,現承擔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如國自然面上項目、科技部973(青年科學家項目)科研骨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子課題等)。
牛海晶,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985研究員,碩士生導師。2006及2009年在天津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分獲碩士和博士學位。2007至2009年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做訪問學生;2009至2010年在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從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7月回國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現為“計算神經影像與人腦連接組”團隊成員。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專項基金等課題?,F為國際期刊《PLoS ONE》、《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Optics Express》、《Optical Engineering》的論文評審人,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的評委(會評)成員。先后在Opt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以及PLoS ONE等本領域期刊發(fā)表SCI論文10余篇,獲國家發(fā)明專利一項。主要研究領域為基于功能近紅外光譜成像(fNIRS)的人腦連接組方法學及應用研究。
朱禮濤,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磁共振成像工程師。1999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數學與系統(tǒng)科學學院,獲得理科學士學位;2004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得工科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醫(yī)學圖像處理。畢業(yè)后進入磁共振生產廠家公司從事脈沖序列設計和成像質量改進方面的研發(fā)工作;其后調入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擔任腦成像中心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工程師,參與腦成像中心的建設,負責磁共振設備的成像質量保證、成像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研發(fā)工作。
廖旭紅,博士,杭州師范大學認知與腦疾病研究中心副研究員。2011年7月于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獲得理論物理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復雜系統(tǒng)與非線性動力學,主要從事復雜網絡上的自持續(xù)振蕩的機制與控制研究。2011年9月起在杭州師范大學認知與腦疾病研究中心工作,現主持一項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課題。研究領域為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計算方法學及應用研究,主要結合圖論與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腦功能網絡的拓撲結構、動力學特性及相關生理機制。在NeuroImage等國際期刊發(fā)表SCI論文多篇。
夏明睿,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研究員。2013 年獲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于基于多模態(tài)神經影像的結構和功能復雜腦網絡計算方法、軟件開發(fā)及其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應用研究。 最近三年在本領域國際期刊(如Brain Struct Func; J Alzheimers Dis; PLoS One等)已發(fā)表(含接受)SCI論文15篇。開發(fā)的腦網絡可視化軟件BrainNet Viewer軟件下載量達6000余次,已被發(fā)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euron、PNAS等的120余篇高水平文章引用。曾獲2012年度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
崔再續(xù),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曾獲2013年度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優(yōu)秀學術成果獎一等獎、2013年度碩士生國家獎學金、2014年度特等博士生優(yōu)秀新生獎。研究方向為模式分類在腦影像領域的應用。編寫了擴散磁共振并行數據處理分析軟件PANDA,下載量已達到6800余次,在研究中使用到我們的軟件進行dMRI數據處理的工作發(fā)表的雜志包括Brain, Radiology等。
王鑫迪,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研究興趣為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預處理與信號分析,參與REST維護工作。GRETNA、CCS、DPABI(即將發(fā)布)主要開發(fā)人員。2013年于芬蘭交流期間主要負責MREG基于GPU的快速重建工作。
3. 課程安排
地點:北京師范大學腦成像中心會議室(北京師范大學科技樓北側紅樓)(具體上課地點以注冊時通知為準,最新消息請關注實驗室網站)
實習操作準備:請自行攜帶筆記本電腦,要求Microsoft Windows 系統(tǒng)、2G以上內存,10G以上剩余磁盤空間,并安裝常用軟件Matlab、MRIcro、MRIcroN等。DTI數據并行處理軟件PANDA需要再Linux環(huán)境下運行,有一定基礎的學員可以預裝Linux系統(tǒng)以及Linux版本的Matlab。我們也會在注冊時幫助學員配置系統(tǒng)環(huán)境,安裝軟件。授課所用軟件學員需提前下載最新版本,地址為:
BrainNet Viewer : http://www.nitrc.org/projects/bnv/
PANDA: http://www.nitrc.org/projects/panda/
Gretna: http://www.nitrc.org/projects/gretna/
課程設置: